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入口

010-马克思主义学院

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新闻动态 >> 学院新闻 >> 正文



传承红色基因 弘扬沂蒙精神
日期: 2021-06-05      信息来源:      点击数:

(文/李远方)临沂市是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著名的革命根据地之一,被誉为“两战圣地,红色沂蒙”。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指出: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党和人民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要大力弘扬。5月24日至5月30日,我参加了教育部组织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修班。经过学习,我对沂蒙精神有了全新的认识,使自己灵魂得到洗礼,思想得到升华。

一、感人至深的英雄事迹

1941年冬,日军配合“第三次治安强化运动”,调集5万多兵力对沂蒙山抗日根据地进行近两个月的“铁臂合围大扫荡”,妄图一举歼灭中共山东党政领导机关及八路军主力,摧毁沂蒙根据地,在这次反扫荡斗争中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这些英雄永远值得我们尊敬怀念。

陈明,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在大青山突围途中双腿负重伤,四名随行人员有三人已牺牲,只剩下19岁的警卫员。围追的日军越来越近,警卫员要背着陈明突围,陈明坚决不从,对警卫员说:“我负重伤,不能走了,你赶快走,不要管我,多活一个是一个。”警卫员坚决不肯离开。陈明严厉命令他:“这是战场,你要服从命令!”警卫员只好含泪离开。日军包围了陈明,他坚持战斗,在只剩下一颗子弹时,毅然把枪口对准自己,饮弹壮烈牺牲。

辛锐,“姊妹剧团”团长,陈明的妻子。1941年12月17日,一股日军突然来搜山,同志们抬着辛锐准备突围。山路崎岖,行走艰难,他们刚跑出150米,敌人就追上来了,辛锐见形势危急,担心同志们抬着她会受更大损失,大喊:“放下我,你们快走!”抬担架的同志坚决不肯。辛锐急了,厉声命令:“我用手榴弹掩护你们突围,要执行命令!”她朝敌人扔出第一颗手榴弹。同志们忍痛放下她,趁硝烟向东南方向突了出去。鬼子发现了她:“女八路!女八路!抓活的。”辛锐咬紧牙关,一甩手扔出第二颗手榴弹。一个鬼子军官冲上来,命令士兵捉活的。辛锐照着鬼子军官的方向,又扔出第三颗手榴弹,鬼子军官腰部流了血,他捂着腰,气急败坏地狂喊:“枪毙!枪毙!”辛锐正要回身拿最后一颗手榴弹,日军一颗子弹,射进她的胸膛,辛锐倒下了。她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流尽了最后一滴血,年仅23岁。

陈若克,时任中共中央山东分局书记朱瑞的妻子。1941年月11月7日被日军抓捕,把她的手脚用铁丝捆住,关在一间小屋里。一天一夜,陈若克竟然滴水未沾。这时,沂水城的日军打来电话,让小队长把陈若克母女押往宪兵司令部。马夫把虚弱的陈若克横放在马背上,把她的手脚用绳拴在马鞍上,婴儿装进一条马料袋子,出世仅仅13天的孩子被马草扎得拼命哭喊,喊得嗓子都哑掉了。就这样,母女俩在马背上颠簸了一百多里。在监狱中日寇的宪兵队长把红彤彤的烙铁按在陈若克的胸部、脸部。她一声不吭,直到昏死过去。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她把把自己裹伤的纱布拆下来做了一顶小白帽,又从自己破烂不堪的内衣上撕下一条红布,叠了一个小五星缝在帽子上,然后戴在女儿头上。然后艰难地揽过孩子,咬破自己的手指,把流着血的手喂到女儿的小嘴里,说:“孩子,你来到世上,没有吃妈妈一口奶,就要和妈妈一起离开这个世界,你就吸一口妈妈的血吧。”1941年11月26日,日寇用刺刀杀害了陈若克母女并将陈若克斩首示众。年仅22岁的陈若克为抗日战争的胜利牺牲年轻的生命。

程克,抗大一分校第五大队二中队指导员,在大青山突围战中,他率领一个区队阻击敌人,任务完成后,带着剩下的十几个人边打边撤,弹尽后退到李行沟的一个院内被敌人包围。面对敌人明晃晃的刺刀,程克抱住一个日本兵,狠狠地咬掉了敌人的耳朵,被涌上来的日军连刺数刀,英勇牺牲。
齐德,抗大一分校校部司号长,在大青山突围战中多处负伤,肠子都流了出来。我军突围的关键时刻,齐德强忍剧痛,把肠子塞进肚子,毅然吹响了鼓舞士气的冲锋号。由于伤势过重,他在转运途中不幸牺牲,年仅19岁。

二、大爱无疆的红嫂精神

在沂蒙红嫂纪念馆中展出众多图画,这些图画和故事展现了大爱无疆的红嫂精神。

乳汁救伤员。1941年冬,大批日伪军包围了驻沂南马牧池村的八路军山东纵队司令部。11月4日,八路军一名小战士在反“扫荡”中负伤,冲出敌人包围圈,跑到马牧池村西河岸边,在坟茔、树木间不停地躲闪、奔跑,敌人不停地寻找、追赶。明德英看见了小战士的处境,迎上去将他拉进自家窝棚里,按在床上,盖上破烂不堪的被子。不一会,两个日本兵追赶过来,窝棚门矮得低下头都难走进去。日本兵发现她是哑巴,就比划着战士的身高、衣着,问她见到小战士没有。明德英毫不犹豫地朝西山指了指,两个日本兵急忙朝西山追去。日本兵走后,明德英上前揭开被子,发现小战士因伤口流血过多,已经昏迷过去。正在哺乳期的明德英来不及烧水做饭,毅然将乳头塞进小战士嘴里,乳汁一滴一滴滴进战士的嘴里……小战士终于得救了。随后,她又和丈夫杀了家中仅有的两只鸡,做成鸡汤,一口一口地喂给小战士,她还天天用盐水为他清洗感染流脓的伤口。半个多月后,小战士伤愈归队。

沂蒙母亲。抗日战争时期,王换于家是著名的抗日堡垒户,她率领全家竭尽全力照顾好领导的生活起居。由于敌人经常扫荡,战争频繁,流动性大,部队干部、家属没有条件抚养孩子。在党组织的协助下,王换于办起战时托儿所。先后抚养42名革命将士后代。对于战时托儿所里的每一个孩子,王换于都用生命来呵护。有一次,王换于去西辛庄看望寄养的革命后代,发现孩子瘦得不像样,她一阵心酸,就将孩子抱回了家。当时,王换于的儿媳张淑贞正在哺乳期,在抚养自己孩子的同时还要照顾这些孩子,奶水已不够吃。“婆婆当时对我说,‘这些孩子有些是烈士的后代,让咱的孩子在家吃粗的,把奶给这些孩子喝吧,咱的孩子没了,还可以再生,咱可不能让烈士断了根呀’。”淑贞回忆说。两个儿媳因在哺乳期内用奶水喂养托儿所孩子,致使三年中自己的四个亲骨肉因营养不良先后夭折。

火线架桥。1947年5月12日下午,孟良崮战役前夕,时任艾山乡妇救会会长的李桂芳突然接到命令:“天黑之后,部队要过汶河,必须在五小时之内架起一座桥。”这可难坏了李桂芳,几十米宽的河面,又没有架桥材料,男人们都上了前线,只有这些妇女,怎么架桥?大家商量后,想出了一个唯一可行的办法:用门板当桥板,用人来当桥墩,她急忙挨家挨户通知、很快32名妇女扛着门板聚集在河滩上。暮春的气温虽然已经转暖,但是夜晚的河水依然凉气袭人。在桥下面,河水漫上了妇女们的腰部。经过一个多小时,当最后一名战士从她们的肩膀踏过时,这32名妇女却早已被河水冻得全身麻木,累得瘫倒在河边。在这32名妇女中,有的怀有身孕却落下终生残疾,不能生育。其中年仅19岁的刘曰梅,因身体受到严重伤害,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在沂蒙革命根据地还有许许多多感人至深的故事。在解放战争时期,沂蒙地区人口约420万人,其中就有21.4万人参军参战,10万人血洒疆场,120万人拥军支前。沂蒙人民对中国革命的贡献将被永远铭刻在中国革命的史册上。今天,弘扬沂蒙精神必将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版权所有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新郑高新技术开发区中华北路

学院电话:0371-62632652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400-676-9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