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安邦)《军事理论》和《国家安全教育》课程是高等学校本、专科学生的必修课,课程内容中蕴含着习近平强军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宪法法制、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可见,加强《军事理论》和《国家安全教育》课程建设,对于发挥“课程思政”育人功能,培养高素质的国防后备力量意义重大。
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开设《军事理论》和《国家安全教育》课程以来,经过教学实践与探索,逐渐形成了推进《军事理论》和《国家安全教育》课程建设的郑工模式——“一五四”模式(围绕一个中心,抓牢五个环节,聚焦四个目标),即:课程建设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着力于“组织体系构建、师资队伍培养、课程内容建设、教学质量提升、教育效果评估”五个环节,聚焦“教师选配专职化、教材选用自有化、教学方式融合化、教学秩序规范化”的建设目标。具体如下:
围绕“一个中心”:即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军事理论》和《国家安全教育》课程开设以来,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来推进课程建设,通过知识传授,普及国防知识、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提高国防观念,增强国家安全意识和忧患危机意识。
抓牢“五个环节”:即着力于“组织体系构建、
师资队伍培养、课程内容建设、教学质量提升、
教育效果评估”五个环节,实现“五个到位”
1.着力于组织体系构建,实现组织支撑到位
构建完善的教学组织体系是课程建设的保障。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于2021年9月成立了军事课教研室和国家安全教育教研室,并配备了专用办公室、专职教研室主任、教学督导员以及满编专兼职教师队伍等软硬件设施和人员,并对教研室任课教师的具体分工、对接的部门等职责与任务进行了明确,充分保障了老师们日常教学科研和组织学术活动的开展。另外,学校以马克思主义学院为实施主体,及时出台了《军事课教研室和国家安全教育教研室日常工作制度汇编》,如:教研室例会制度、值日和工作记录制度、教研室卫生安全管理制度、教研室资产管理规范等,理顺了教研室的具体组织管理和职责范围,确保了日常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
2.着力于师资队伍培养,实现人员保障到位
“经师易求,人师难得。”教师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是否拥有一支“四有”(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好老师,是推进课程建设的重要支撑。《军事理论》和《国家安全教育》课程开设以来,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通过校内转岗、校外招聘、行政兼职等途径,组建了一支由17名专职教师组成的专业相近、结构合理、年龄搭配的师资队伍。同时,积极利用政府、企业、学校等部门和行业提供的一切师资培训机会,采用“走出去和请进来”双向发力、“线上和线下”双管齐下以及“四课”(即:集体备课、多样听课、科学评课和严格督课)相融合等多种渠道和方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有效提升了整体教师队伍对教材把握、课程讲授、方法创新、技巧应用等方面能力,教师综合素质有了显著提升。
3.着力于课程内容建设,实现资源提供到位
课程内容建设是课程建设的主体。当前,《军事理论》和《国家安全教育》课程所使用的教材是教研室自主选定、学校统一订购的创新型普通高等教育推荐教材。该教材内容虽详实,但与社情、校情、学情的关联度不大,侧重理论解读,忽略了学校所在属地的风土人情、丰富事例。鉴于此,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要求《军事理论》和《国家安全教育》课程任课教师,一方面要积极推进中原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发展史进课堂来充实课程内容,比如:要充分挖掘河南省厚重的红色文化、革命精神等思政资源,并将其融入课堂教学,以此来赋能《军事理论》和《国家安全教育》课程的育人功能。另一方面,要求《军事理论》和《国家安全教育》课程任课教师,在借鉴相关教材内容和网络课程资源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实际,编写和制作具有校本特色的教材、课件等教学资源,实现了课程内容的共商、共建、共享。
4.着力于教学质量提升,实现教育效果到位
教学质量提升是课程建设的目的。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着力于《军事理论》和《国家安全教育》课程的课堂教学质量提升,重视教育教学改革,注重在教师队伍成长、教学方法创新、教学制度完善等方面下功夫。在教师队伍成长上,积极发挥“1+1”导师制的传帮带作用。每当新学期开始前,教研室会给每一名新聘教师或没有职称的教师配备讲师及以上职称的指导老师,并要求年轻教师俯下身子、迈开步子、放下面子、开动脑子,积极主动向导师请教、向同事请教、向书本请教,通过自律、自醒成长自己。在教学方法创新上,广泛开展备课、听课、评课、磨课和督课活动,通过“研、听、评、辨、查”等多种教学实践来提升任课教师对课程认知层次的高度、知识背景分析的广度和教学方法的新颖度,以此来推动学生对接受内容的入耳、入脑、入心、外示。在完善教学制度上,学校相关部门制定了《课程实施方案》《课堂教学管理》的等教育教学规章制度,提供了课程建设具体的工作标准和操作流程,为教学质量提升找到了具体参照。
5.着力于教学效果评估,实现督导考核到位
教学效果评估是课程建设的测量仪。《军事理论》和《国家安全教育》课程的特性决定了该课程的考核方式应体现出思想性和政治性,应注重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课程学习的过程性评价。基于此,在课程评价的主体选择上,要做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坚持以任课教师为评价主体,广泛采用教师自评、同行互评、学生测评以及其他任课老师兼评等多方评价方式,并综合上述多方评价主体的评价结果,形成客观、公正的评价结论,反馈给学院领导层和任课教师,确保评有所估、考有所馈。在课程评价方法运用上,要积极采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不仅侧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度,更看重学生的日常行为养成,确保课程育人和育才目标的双达成。此外,学校还大力实施并落实校领导和教学督导听课制度,各级督导随时随地进课堂听课,严肃教学环境,严把教学质量,严格听课评价,以督促进,保证教学效果。
聚焦“四个目标”:
即教师选配专职化、教材选用自有化、
教学方式融合化、教学秩序规范化
1.教师选配上,实现了由完全兼职到专兼职结合再到专职化的转化
教师是完成课程教学目标的具体执行者和组织者。推进《军事理论》和《国家安全教育》课程建设,最基础的是要配齐、配强专职教师队伍。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军事课教研室和国家安全教育教研室成立之初,《军事理论》和《国家安全教育》课程教学工作主要依靠专职思政课老师兼职代课来实施,教师分心、学生分神,成效不明显。随着国家政策的深入及学校对《军事理论》和《国家安全教育》课程建设的重视,开始引入部分专职教师,实现了教师队伍在结构上由完全兼职到专兼职结合的转变。当前,学校以迎接本科教学质量评估为契机,严格对标对点,不断加大思政课师资招聘力度,专门为军事课教研室和国家安全教育教研室配备了政治可靠、素质过硬、业务精湛、作风优良、数量充足的专职教师,教师队伍也逐渐由专兼职结合向完全专职化转变。
2.教材选用上,实现了由依靠借用到参与编写到逐步自有化的转化
与大学生五门特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同,《军事理论》和《国家安全教育》课程缺乏国家统编教材,这大大影响了选用教材的权威性,同时也增加了课程教材选用的随意性。从线上被动使用特定的网课资源到线下主动选用教材的转变,曾一时提升了《军事理论》和《国家安全教育》课程教学效果,但缺乏上承天气下接地气的可靠性教材问题不解决,课程建设的持续性就会一直深受影响。基于此,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在实施《军事理论》和《国家安全教育》课程教学过程中,边使用边总结,取人之所长补己之所短,积极主动将反映学校支持国防的形象、大学生关注国防的事例、参军戍边的事迹、军民融合发展的故事等融入教材,并不断在发现问题中改进,在总结优势中凝练,使得选用的课程教材逐步“郑工化”,从而实现了教材选用由依靠借用到参与编写到逐步自有化的转化。
3.教学方式上,实现了由线上多媒体听学到线下融媒体教学的转化
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正式开设线下《军事理论》和《国家安全教育》课程之前,两门课程均是采用线上必修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只需要在指定网址、特定时间刷完课时,并通过线上考试即可修得学分,直到2021年秋季学期时才正式确定为线下开设。然而,基于学生的自律性及其对课程重要性的认识程度,无论是线上听学或者是线下多媒体听学,虽说教学效果有所提升,但接受性都不太理想。当前,网络媒体日益与教育相融合,推进课程建设应立足学校实际、结合学生实情,在教学方式选择上积极采用理论灌输、启发诱导、榜样示范、情境感悟、角色重现、实践体验等新颖教育教学方法,使得直接灌输与间接渗透相结合、被动填鸭与主动争取相统一,推动教学方式由线上多媒体辅助教学向线下融媒体教学(广播宣传、电视演绎、报纸报道等一体化运用)转化。
4.教学秩序上,实现了由保障不足到软件硬件及督导跟进到位转化
《军事理论》和《国家安全教育》课程开设之初,基于其不是专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殊性质,受重视的程度也自然不如专门思政课,其获得的课程建设资源也不充足,不足以保障其持续建设和发展。比如:教材选用随意、教师配备随意、教学活动简单、考核方式简洁,教学秩序规范化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历经三个学期的教育教学资源持续投入,目前两门课程建设得以改善,不仅配备了专门办公室场地,专职管理和教学人员,同时也严格落实了教研室管理制度、教学督导制度等,教学秩序上已彻底实现了由保障不足到软件硬件及督导跟进到位转化。
总之,基于高校在地域环境、校园文化、师资力量、生源质量、办学层次等方面的差异,《军事理论》和《国家安全教育》课程建设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尚未形成。未来,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仍将初心不改、使命不忘,继续在尊重和运用教育教学规律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因时而异,创新思路,努力建构有助于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课程建设新模式。